互联网医疗大败退?思派健康撑不起300亿市值
编辑:媛媛 / 数智猿
2022年12月,思派健康在港交所上市,发行价18.6港元,募资仅1.2亿港元。上市首日,思派健康收报25.0港元,对应市值超过190亿港元。上市之后,思派健康一度快速上涨,至2023年4月冲至最高点44.6港元,对应市值近340亿港元。
进入6月,思派健康接连大跌,最低跌至5港元以下,对应市值不足50亿港元。上市之际,思派健康不惜牺牲融资保估值,上演丐版IPO。上市之后股价大跌,不啻为当头一棒。
思派健康是一家医疗SaaS厂商,聚焦于癌症和重大疾病领域。截至2022年上半年,思派健康的SaaS平台已覆盖1200多家三甲医院,连接5.5万名医生。完成医生连接之后,思派健康通过特药药房、医生研究协助、健康保险三项业务获取收益。
特药,指的是治疗肿瘤和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。思派健康在全国经营100多家特药药房,产品包括500多种创新药物。
医生研究协助,主要指SMO业务,为医药公司的一到四期临床试验提供支持、服务。经过多年布局,思派健康已实现27家省级肿瘤专科医院、五个国家级癌症治疗中心的全覆盖,完成99个SMO项目,正在进行900多个SMO项目。
基于特药药房、医生研究协助两条业务线的数据洞察力,思派健康又与保险公司密切合作,共同设计、共同开发专业的健康保险计划,推出健康保险业务。
思派健康对标美国健康管理巨头联合健康,试图打通互联网+医+药+险,打造中国式健康管理平台。
思派健康科技拥有广州、北京、上海三个总部,创始人为马旭广、李继。马旭广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,毕业后进入跨国制药公司工作,先在先灵葆雅,后在拜耳集团担任销售主管。李继为马旭广多年搭档。
2014年,互联网医疗如火如荼,马旭广与李继离开拜耳,创立思派健康。作为公司CEO,马旭广主抓战略和创新业务,李继主要负责公司日常运营。一开始,思派健康主打肿瘤大数据业务,出现变现困难后及时调整,转向医生研究解决方案(PRS),为制药公司临床试验提供服务。
在医生研究协助业务逐步成形之后,思派健康又推出特药药房、健康保险业务,尝试连接患者、医生、医疗机构、制药公司、保险支付方,打通医-药-险闭环。
思派健康的商业模式受到资本追捧,先后完成八轮融资,总计入账5.7亿美元。其中,腾讯一共追投五轮,总投入2.3亿美元,直至取代两位创始人成为第一大股东。2020年初,思派健康完成E轮融资,投后估值11.4亿美元,正式成为一家独角兽公司。
2022年底,在三轮申报之后,思派健康成功登陆港交所。招股书显示,2019年-2021年,思派健康分别录得营收10.4亿元、27.0亿元、34.7亿元,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2.5亿元、2.6亿元、3.7亿元,三年累计亏损近9亿元。
2022年,思派健康实现营收41.2亿元,同比增长18.6%;经调整净亏损2.6亿元,亏损同比大幅收窄。2023年上半年,思派健康实现营收24.4亿元,同比增长29.2%;经调整净亏损9200万元,同比收窄73.3%。
业务结构上,特药药房业务2023年上半年实现收入21.6亿元,占比总营收88.5%。医生研究协助、健康保险服务分别收入1.7亿元、1.1亿元,占比总营收分别为7%、4.5%。特药药房毛利率仅为5.5%,收入比重过大,是思派健康难以支撑股价的一大原因。由于来自医、险的收入占比过低,本质上,思派健康依旧是一家通过SaaS平台“卖药”的公司。
健康保险业务毛利率高达60%以上,是思派健康三块业务中最为性感的一个板块。2019年-2022年,健康保险业务收入从200万元增长至1.4亿元,也是思派健康增长最为迅猛的业务板块。
作为特药药房业务的延伸,思派健康的健康保险业务与保险公司深度合作,获取两个方面的收入,一是通过经纪服务分取佣金,一是为保单持有人提供在线诊疗获得服务收入。2023年上半年,佣金收入、服务收入分别占比75%、25%。
惠民保险的大力发展,为健康保险业务飞速发展提供契机。2020年-2022年,国内惠民保险的覆盖人群由1500万人增长到4800万人。作为一家健康管理公司,思派健康从中切到一块蛋糕,相关惠民保业务覆盖人群由590万人增长至1480万元。
不过,与行业龙头圆心惠保相比,思派健康依旧差距巨大。2022年,圆心惠保的惠民保覆盖人群4840万人,比思派健康多出2170万人。
一边是毛利率只有5.5%的“卖药”生意占据收入的绝对份额,一边是毛利率高达60%以上的健康保险业务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,思派健康难以支撑300亿港元市值,也就并不奇怪。
由于思派健康的健康保险业务基于特药药房业务,主要针对癌症和重大疾病患者,受众范围较窄,预计落后于市场增速将成为常态,无疑又在挤压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。聚焦于肿瘤和重大疾病,在细分市场占据龙头地位,是思派健康商业模式的最大亮点。然而,当惠民保险成为未来发展主要驱动力量之际,思派健康的“细分”又成为业务快速增长的最大障碍。不得不说,这是一个难解的悖论。
上市之后,思派健康主动压缩销售费用、行政开支,亏损额度一再收窄,距离盈利只有一步之遥。然而,不解决主营业务依赖“卖药”、健康保险收入占比较小的商业模式问题,思派健康依旧难有更大的想象空间。
——END——
数智猿,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服务媒体。关注以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半导体、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;重点对IPO及上市成熟企业在新技术产业应用、产品市场认可度以及企业综合服务能力方面进行研究报道。